3票

2016年10月25日,作为一名大二学生我初次接触“对分易”。那是一堂《心理统计学与SPASS应用》,这堂课上,老师提出让我们班上的每位同学关注“对分易”的微信公众号,并完成相关注册。我们班有一位没能完成学业,在大二学期还没开始就退学了,我们意识到“对分易”能给班上每位同学强烈归属感,我们毫不犹豫的向这位同学发出了邀请加入“对分易”班级的邀请。于是,没到课堂点到,老师总会念到她的名字,听到她的名字时,感觉她离我是那么的近又那么的远。

“对分易”中学生列表模块列出了班上同学的相关联系方式,但目前是由老师为主导进行相关的管理操作,若能加入“班长”的学生自我管理模块,想必能提高应用的实用性。“对分易”建立了班级信息管理系统,若单纯出于商业化运转,本可以借此拓展与班级活动相关的信息发布、消息通知等功能,但作为一个专业的学习平台,从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出发,“对分易”坚持了自身简洁的操作界面,专注于服务同学和老师。

在我接触对分易的那堂课上,有些同学表示没有带手机,老师“乐观”的反问:“你们上课不带手机,上课怎么聊天?怎么打游戏?”这一句话确实让作为学生的我们感到尴尬,发人深思。大学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睡觉、看视频、聊天、打游戏的现象普遍存在。一堂课若纯讲授,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依靠于老师个人的讲课方式。授课风趣幽默,富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往往得到学生青睐。从我自己的求学经历来看,课堂学习效果不好给我最直观的体验在于课前预习不够,课堂讲授内容多,师生间互动不够,学生没有课堂操作的实践机会。

在上课时,我感觉明显力不从心的是课堂多媒体的不合理使用,接触课堂多媒体课堂是在初中,当时是一堂地理课,老师使用投影仪,无线鼠标让学生完成一个地理拼图游戏,师生互动良好,课堂学习效果不错。随后在其他课堂上老师往往在PPT里放置了大量的信息,课堂时间少,内容多,作为学生在没有充分预习的情况下,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压力瞬间像投影仪一样被放大,关注的对象变成了PPT上所呈现的内容而非知识本身。“对分易”作为一个网络应用充分展现了互联网的共享精神,老师分享的课件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课后复习,减轻了我们的学习压力,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对分课堂”是张学新根据国内大学课堂的现状、基于心理学规律提出的课堂改革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突出课堂讨论过程。其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与讨论在时间上错开,让学生在中间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3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也称为PAD课堂。对分课堂是基于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基础对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探索,我们看到“对分易”在对分课堂的探索与实践中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相信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对分易”将以更加完美的姿态应对网络时代教学资源整合为师生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教学模式,应对当前大众教育形式下学风不正,教学质量低下的现状。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15级应用心理学二班

饶晗

关键词:对分易 对分课堂 校园生活 教育改革 教学平台